
上海海关严密封堵洋垃圾进境 无害化销毁“赖港”垃圾
16日上午10点,上海海关隶属外高桥港区海关报关大厅内,海关综合业务一科关员刘晓瑾接过某报关公司报关员递交的一票出口货物报关单。“这票货物是苏州某国际货物运输代理有限公司货物,因被认定为固体废物,三天后将被退运出境。”刘晓瑾一边告诉《法制日报》记者,一边仔细核对着这票货物的“退运通知书”,以及“鉴定结论通知书”。
记者在上海海关采访了解到,今年1月至11月,上海海关累计退运固体废物2.8万吨。其中,缉私部门成功将涉及338起案件、1.8万吨固体废物退运出境,分别是去年全年(59起、3363吨)的4.7倍和4.4倍。特别是有效处置了大量滞留港区的“无主”固体废物,退运1万余吨,无害化处理694吨,其中有的竟赖在港口长达18年。
全力清退滞港洋垃圾
在上海,被各国“洋垃圾”盯牢的目标港区主要为远洋航线密集、集装箱卸货量巨大的外高桥港区和洋山港区。尤其外高桥港区,因其建港时间较长,所积压的滞港无主“洋垃圾”占比较多。上海口岸集中清退(含无害化处理)的共计122票滞港固废中,就有102票来自外高桥港区,其中滞港5年以上占比超过60%,甚至有的赖在港口长达18年。
“这些‘无主货’多为收货人不明原因消失,也不排除境外不法商人伪造境内收货人,旨在将‘洋垃圾’运出。”上海外高桥港区海关副关长王殿文告诉记者,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收货人原本想铤而走险走私固废进境,后感觉风险较大,最终放弃而不敢报关。
“‘洋垃圾’退运是全球难题,若未能第一时间退运,不仅其租箱费、堆场费等呈几何级上升,甚至会出现一个固废集装箱货值仅几千或上万元,而滞港成本却高达数十万元,使发货人常以无经济实力为由逃避退运责任。”王殿文说,此外,由于滞港时间过久,境外发货人发生变更甚至消失,也成为退运的极大障碍。而依据现行法律法规,集装箱到港后3个月无人报关,方能启动无主认定及后续程序,而箱内是固废还是其他正常货物,是国家限制类还是禁止类固废,这些都需专业人员鉴定和复核,都可能拉长退运时间。
对此,根据上海海关的统一部署,今年4月份以来,外高桥港区海关展开了超期滞港固废集中处置专项行动。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完善工作机制,建立滞港固废底账,明确责任科室;对内简化手续、优化服务,设立专人专窗,做到首问负责、数据跑路;针对重点企业、重点货物,采取窗口催办、集中约谈、上门访谈等方法。对外按照“应退尽退、高效办理”原则,建立内外协同机制,强化与检测单位、承运单位以及堆场、码头的合力攻关,24次约谈35家船公司承运负责人,包含丹麦马士基、瑞士地中海、法国达飞等,几乎囊括了世界排名前十的航运企业;做到固废退运优先申报、物流运输优先办理、堆场仓库优先安排车辆,将固废手续时长由5至6天压缩至1至2天。
针对船企顾虑退运承担的大额滞港和搬移费,外港海关专门建立了船公司微信群,集中听取企业诉求,并专门就此报请上海海关,协调上港集团减免相关费用。上港集团为此专题审议,最终决定,只要船公司限期兑现退运承诺,即免去其堆场和搬移费,减免总金额涉及数千万元人民币,一举扫清了“洋垃圾”退运中经济成本这一最大障碍。
此外,建立了“三规程一机制”,以强化固废退运的长效机制。即《外港海关滞港货物管理操作规程》、《超期未报货物线索移送工作规定》、《滞港货物责令退运操作办法》和外港海关与承运人的长效联络机制。
截至目前,外港海关对督审的102批4902吨滞港固废全部完成了清退。